湖南省砂石协会欢迎您!   今天是: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您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湖南:多措并举破解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难题
发布日期:2022-12-22   点击量:723   标签:新闻中心  
图片
从长江支流湘江溯流而上,山道盘旋,层峦叠翠。

然而在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长年采矿、建设厂房等原因,地貌、植被等受到破坏,部分矿山山体受损、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

针对此,湖南省切实扛起矿山生态修复责任,通过深层核查、大力投入、合力修复等举措,让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成为历史。






深层核查,全面摸清问题底数


历史遗留矿山是什么、有多少、在哪里、面积多大?湖南省破解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难题,从深层核查开始。

“历史遗留矿山主要是指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废弃矿山,包括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废弃矿山,责任人灭失或难以确定的废弃矿山,因退出保护区或去产能等政策性原因关闭并在政府作出关闭决定时明确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废弃矿山。”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表示,在明晰目标范围后,他们启动了全省历史遗留矿山问题大核查。

2021年8月,湖南厅按照“省统筹部署、市县分级负责、技术部门跟进、上下协同推动”的总体要求,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相关技术单位,全面启动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

“我们统筹安排了22家技术队伍,抽调近400名技术骨干,与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同推进核查工作;组建了35人的省级审核工作组,对全省3.6万个图斑进行3轮省级把关,严格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制度,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核查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湖南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

经县级核查、市级复核和省级审核,湖南省全面完成了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任务,上报图斑36066个,经自然资源部审查认定的湖南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为10919公顷。

“我们通过核查,准确掌握了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的空间分布和位置、损毁土地面积及权属、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等,形成了标准统一、数据可靠的历史遗留矿山信息数据库,为完善全省矿山生态修复政策举措、安排部署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奠定了基础。”湖南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

2021年11月,按照“十四五”时期末各地完成60%以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的目标,湖南省部署市县同步编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今年3月上旬,湖南省14个市(州)及其所辖县(市、区)全部完成方案编制、审批和备案工作;6月,湖南厅编制印发《湖南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全省5个重点修复区和实施13项重点工程,用4年时间完成70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






周密部署,推动实施重大工程


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问题难度大,需要大投入、大工程,才能取得大成效。

2019年4月,自然资源部安排部署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湖南厅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实行“一矿一策”,压实“省统筹、市监管、县实施”的工作责任。

“我们成立了省级督导组,强化任务清单、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一单四制’动态监管,实行半月调度、每月通报、适时督导制度,结合遥感监测、实地核查等手段,落实相关工作任务;研发了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制定验收细则,规范验收程序,严格验收标准;多次开展全覆盖、多批次的实地督导,对修复难度大的矿山逐一把脉会诊、对症下药,对修复进度滞后的地区发函督办,确保工作任务按期完成。”湖南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

其中,湖南省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3.9亿元,修复了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545座、土地面积1911公顷,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此前,2018年10月,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批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做好试点工作,湖南厅切实履行牵头责任,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推动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们抽调力量成立省攻坚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实行‘挂图作战’;选派7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坚服务团,到地方挂职协助推进相关工作;制定验收销号标准,组织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经过大家不懈努力,试点工作于2020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实现了国家下达的绩效目标。”湖南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

其中,湖南厅牵头组织实施的五大矿区(永州市零陵锰矿区、郴州市临武三十六湾多金属矿区、衡阳市常宁水口山铅锌煤矿区、湘潭市谭家山煤矿区、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20亿元,通过实施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土地整理复垦、水资源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新增林地约1386公顷、草地567公顷,带动30万名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善了矿区10万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6.8万人的生活饮水难题,生态修复成效凸显。






合力修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

2020年1月,湖南厅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工作要求,启动了合理利用矿山废弃土石料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对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进行有益探索。

今年1月,湖南厅出台《湖南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制定土地资源使用权、特许经营权、指标流转收益权、废弃土石料合理利用权等方面的激励政策,解决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参与渠道不够畅通、支持政策不够明确、回报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来,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

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采取“工程修复+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的模式,对废弃煤矸石进行分选加工,用于生产建筑砂石料、制砖和筑路等,收益用于矿区生态修复。该矿区在完成生态修复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引入企业开发建设光伏发电站,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畜牧等有机结合,实现“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有效促进了新能源产业与生态修复融合发展。该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产生经济价值1753万元,节约标准煤754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03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湖南湘江新区新生水泥厂有50年的采矿历史,留下了巨型矿坑,坑深超100米,南北跨度440米,东西跨度350米,坡度达80度~90度。湘江新区充分利用巨型矿坑独特的地形条件,采取“生态+人文景观+旅游产业”的模式,建成大型深坑乐园——湘江欢乐城,已于2020年7月开园。该项目基于矿坑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减少了近千万立方米土方施工量,保留了绿地和水体景观,兼顾了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

“湘江欢乐城项目消除了巨型矿坑的安全隐患,修复了区域生态,改善了当地群众生活环境,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项目还为该区域后续实施土地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升了土地价值,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湖南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

今年,湖南厅成功申报了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湘桂岩溶地区资江沅江上游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计划2024年年底前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790公顷。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积极协调省级财政资金,今年已完成包括长株潭绿心区历史遗留矿山在内的1242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明年将实施229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湖南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
来源:自然资源报

编辑:雷闪闪   |  审核:李欣桐




声明:对转载、观点、图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遇侵权,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


图片
湖南省砂协
微信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会员中心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湖南省砂石协会 邮编:410008
联系电话:0731-84351277 0731-84351377 传真:0731-84351277 协会地址:长沙市开福区双拥路九号长城万富汇金座二十二楼
技术支持:长沙奇想网络 备案号:湘ICP备2021007142号-1